发布时间: 2013-11-23 23:14:21
作者:
来源:
近日,有网友发布了一组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中航工业洪都公司制造的国产“利剑”无人作战攻击机,在西南某试飞中心成功完成首飞。
浅析“利剑”隐身无人机:尾喷管是硬伤、舰载是方向
红岸
由中航工业设计制造的“利剑”隐身无人机在2012年12月13日总装下线,今年5月开始,媒体曝光了”利剑”无人机开始地面滑行测试的消息,本次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无人机隐身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空对地打击手段将趋于多样化。
从外形上看,“利剑”无人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飞翼,翼身融合且无明显过渡,与达索公司的“神经元”、美军的X-47B较为相似,后者采用了全飞翼、背部进气布局,该气动有利于飞行器提升隐形性能,目前全球主流隐身无人机项目几乎都使用了类似的布局达到隐形目的,这反映出自F-117曝光以后,全外形雷达隐身技术已经逐渐开始成熟并应用于无人机平台上。
沈飞等机构在10年前就启动了与无人机隐身有关的项目,重点研究无人机散射源及其特征,其中包含低可探测性组合体、吸波材料等。从隐身技术的角度看,“利剑”无人机的主要散射源集中在翼身结构和尾喷口上,背部进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进气道有关的绕射和散射,取消了垂尾与机身的角散射、镜面散射,而尾喷口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完全暴露在外,与之相比的X-47B和“神经元”等都对尾喷口进行了处理,降低红外辐射。
除了气动隐身外,吸波材料也是实现隐身的关键途径,早期的吸波技术如机体表面铁氧体掺杂,现在基本都使用了复合体隐身涂料,使得吸收雷达波的频带更宽。无人机隐身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果气动设计达到了要求,但是工艺不过关或者电子技术欠缺都会影响整体效果,这就像一艘雷达反射面积只有一艘渔船大小的护卫舰,但是红外辐射或者辐射噪声却依然如故,也无法实现隐身。
沪ICP备10206494号-2 Copyleft by Alex He.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