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0-19 20:00:53
作者:
来源:
美俄间谍门事件,2010年7月9日,美国和俄罗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将各自扣押的10名和4名间谍嫌疑人移交给对方,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俄两国间最大规模的间谍交换行动。
一名美国白宫官员爆料,早在10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就盯上10名俄罗斯特工。美方多年秘密监视这几人。今年早些时候,美方获悉10人中有人打算今年夏天离开美国,于是决定采取行动。
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司法部官员2月向白宫报告情况,包括这些特工的个人信息。白宫随后数周内召开多次会议,商讨应对方案。
情报部门和司法部6月初决定动手抓人,6月11日向总统奥巴马通报具体行动方案,包括如何实施逮捕、以何种罪名起诉、对美俄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就在这时,美方着手酝酿与俄方交换人员。
6月27日,美方在多个地点实施抓捕,缉拿10名俄罗斯特工。美方开庭审理间谍案时,10名被告均承认他们是外国政府派驻美境内的特工,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作为交换,美国司法机构取消了此前关于对他们洗钱的指控。
俄媒认为“交易不对等”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8日签署法令,赦免4名在俄罗斯被判有罪的美国间谍,以交换10名在美国被捕的俄罗斯间谍。克里姆林宫在一项声明中称,这4人均递交了赦免请求并承认有罪。
美俄采取交换间谍的方式化解了两国之间可能出现的紧张关系,但俄媒体却认为俄方在这次交易中牺牲太大,换回的都是“白痴间谍”。这些间谍非常不专业,“接近于白痴水平”,而真正为俄罗斯效力的优秀特工还在美国监狱关着。比如,为俄效力的美国前中情局工作人员艾姆斯,1994年被判终身监禁。再比如1996年被判18年徒刑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工利普卡,1996年被判27年徒刑的美国空军研究所设计师列森金等。
事件背后有玄机
美俄这一次“间谍门”充满了蹊跷:事发突然,抓捕规模极大,但又草草了结。
尽管10名俄间谍嫌犯认罪,并公布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在出庭的过程中压根儿就没有交待他们在美国充当俄罗斯间谍期间到底从事了什么“间谍行为”。
不少美国媒体报道称,这些间谍搜集的所谓“情报”,充其量也就是一些在美国报纸或智库网站上都能轻易获得的公开资料。除此之外,就是找一些美国人聊天获取一些信息,而这些美国人还不是什么关键部门的重要目标,对美国“国家安全”构不成什么威胁。如此“间谍”,美国联邦调查局竟盯了10年时间,而且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抓捕,实在令人费解。
就在6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来访的俄罗梅德韦杰通过“汉堡外交”,在一家汉堡店畅谈美俄关系的“美好未来”时,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俄罗斯间谍实施了大规模抓捕。
从抓捕行动再到最后美俄完成间谍交换,也就短短10天时间,这对于美国习惯的旷日持久取证、庭辩而言显得有些“另类”了。另外,美俄双方高层都尽力淡化事件影响,对此事讳莫如深。双方都公开强调,这不会影响美俄之间的合作关系。
美国西北大学俄罗斯问题专家杰弗里认为,美国和俄罗斯相互派遣了大量的间谍,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只不过对于存在于本国的对方间谍,有的反间谍部门已经掌握,有的并不清楚。因此抓捕间谍时机、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司法斗争,而是外交手段。
沪ICP备10206494号-2 Copyleft by Alex He.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