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9-25 00:11:59
作者:
来源:
人民网上海7月1日电 今天是“七一”,也是香港这座城市回归祖国16周年之日。香港是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国贸易金融中心。两座城市都曾有过殖民时期的黍离之悲,也都有着独占鳌头的辉煌年代。曾有媒体说香港是上海的明天,上海市香港的昨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6年间,很多香港人来到上海求学和工作,渐渐融入。今天,人民网上海频道特意对话在沪的香港人,透过他们的眼睛找寻特殊的“上海印象”。
镜头中的香港人
[天天渔港董事长黄楚清]
1987年来到上海并打造了位于天津路的人人菜馆,四年后,在“人人菜馆”的基础上,黄楚清引进香港全新餐饮运营模式,开设了后来享誉沪上的“天天渔港”酒家。
[亨氏龙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宝金]
1994年来到大陆后,除了在杭州等地零星地待过4年外,其余时间都在上海,如今8岁的儿子在上海上学,举家搬至上海。
[东亚银行常务副行长张伟恩]
90年代来到内地,辗转大连、广州,2005年正式驻扎上海,他听得懂上海话,偶尔还能出乎意料地说两句。
上海味道初印象
80、90年代的上海,三人说起来有点相似。满大街都是穿着灰色、蓝色、黑色的列宁装、表情相同的人。大街上总是灰蒙蒙的。公交车的电线转个弯就会掉下来,拿根杆子撑上去就开车了。
作为上海最早的开拓者,香港人的身影比比皆是。黄楚清说,当时人人菜馆、天天渔港刚来到上海时引起了轰动,24小时营业、全天候空调、空运冰鲜食品等经营模式掀起一阵风潮。
黄楚清认为,作为第一批来到大陆的开拓者,香港对上海的影响是长期并且潜移默化的。80、90年代的上海餐饮业都是从借鉴香港餐厅起步的,到后来才有了台湾的小吃、东南亚餐馆等。
令陈宝金印象深刻的是90年代上海的服务行业。服务意识之弱让她这个初来的异乡人震惊不已。当时她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长期订房,每天酒店都会更换洗漱用品,包括洗发水、沐浴露等四瓶,但酒店的工作人员却是今天放四瓶洗发水,明天放四瓶沐浴露。
最令她难忘的是,有一次,她房间的电热水壶冒烟,她惊慌失措打给客房部,结果工作人员问了情况后,没有任何解释、道歉,一句话都没有,只将水壶拿走了事。
还有一次,厂房装修,她让装修队将墙壁涂成白色,一个星期过去了,装修队都没有将墙壁刷好。她去问情况,对方才告诉她,迟迟不粉刷的原因是她没有讲清楚要那种白色。在她看来,当时如果同样的事交给香港人,香港人肯定会及时沟通,甚至帮忙出主意,哪种白色更好。
张伟恩回忆中,上海的大街上总是不缺围观群众,而且看架的多,劝架的少。一次他去办事,大街上两个人吵架,周围围了一圈人,一个小时以后他回到那里,人群还在,吵架的两个人也还没停。
黄楚清说,80年代刚来上海的时候,他留着长发,穿着洋气,和普通上海人很不同,因此经常引来围观,不过上海人的包容心很强,“不会因为你不同而排挤你,反而非常热情友好。”
今日上海是热土
“今天的上海机会与挑战并存”,这是如今三人对上海的一致评价。张伟恩认为,今天上海在人才、设备条件等方面都可以与香港媲美,政府对引进金融人才提供户口、住房等支持性政策也对吸引人才落户影响深远。
陈宝金则认为,外商要在上海立足必须要在各方面实力过硬。她举例说,本土品牌在市场占有率上较外商更有优势,速冻市场也是其中一个。尤其在在外商持续涌入上海的今天,外商的市场份额却没有扩大。
同时,上海市场与欧美市场不同,龙头企业的占有率不及欧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状况。以饮料为例,欧美国家超市里卖的饮料或许就是可乐、果汁、苏打水等几种,容易形成垄断市场,但上海的超市里,饮料的品牌多、品种多、有糖无糖、各种茶饮、奶制品。
在陈宝今看来,上海市场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因为全世界的精英企业都汇聚在这里,想要争夺中国市场。所以无论是外商也好,本土企业也罢,最终比拼的还是实力,产品创新、经营方式、员工培养,每一样都不容忽视。
来到上海垦荒是避免不了的,刚刚起步时,市场调研的数据库都没有,各家提供的数据出入很大,因为上海很大,一个区多取一些样本结果都会差很多。
“双城融合”上海更美
上海人和香港人是共性更多还是个性更多?不同视角有不同答案。三人都同意,香港人更重程序,所谓在商言商,一切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可以或者不可以没有转换余地。而上海更接近中国的人情社会,做生意从交朋友开始,程序上弹性更大。
黄楚清认为,香港人更具开拓性、更勤劳肯干,而上海人则更小资、更懂得享受生活。香港人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有很大差别,工作时拼命工作,生活中则更休闲。而上海人做事则有自己的节奏,工作和生活的反差不像香港人这么大。
陈宝金对于上海人的工作态度深有感触,她举例说,有一次,她在周五下午五点联系广告公司改一份方案,对方的答复是,“我们这里下班了,下周一再说吧”,广告公司都是如此。
张伟恩认为,上海和香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都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都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上海和香港在交流上常常更相通。
张伟恩眼中,上海人精明能干,尤其令他震撼的是“上海速度”,最典型的是世博园的建造,几个月前还是一片空地,几个月后什么都造好了。
十六年,弹指一挥间。来上海高校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来上海经商的香港人越来越多,到上海定居的香港人也越来越多。在很多香港人的眼中,上海腔调中似乎已有了不少香港元素。上海和香港这两座城市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互相渗入,两座城市的融合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人物生活而变得更加紧密。(周茹芸)
沪ICP备10206494号-2 Copyleft by Alex He.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