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0-17 22:07:21
作者:
来源:
研究小组成员正在调试设备
中国的声音
量子信息方兴未艾,对国家来说,仅靠一个研究组是不行的。中国的量子光学要尽快步入世界前列、实现赶超,是一直萦绕在郭光灿脑海中的问题。
“我想了各种办法,去吸引国内更多年轻人从事这个领域,让领导和学术界能够更了解这个领域。”著述《量子光学》教程,在《物理》发科普论文,参加会议……郭光灿奔走呼告。
1998年,郭光灿组织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他致信钱学森,提出我国应该以“两弹一星”精神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抢占先机。
“这个领域太新太小,当时我还挺天真,就想找全国最牛的,邀请钱老做香山会议的主席。”郭光灿回忆说。
是年,钱老已离不开轮椅。但他很快回了信,“你说的都很重要,我很支持你”。
郭光灿后来找到王大珩。王大珩专于经典光学,但他触类旁通,马上意识到了量子光学研究的意义,欣然同意。他说:“中国人必须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声音”。
这话落在郭光灿心窝里,眼眶一热。
彼时,恰逢香山会议五周年纪念。在五周年庆祝会上,会议主持人张焘邀请了18人作报告,前17人是政要和院士,第18个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郭光灿。
报告效果非常好--与会的大家从没有听过量子信息,听完他的报告,大家很吃惊:还有这么个领域?
燃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自1998年,郭光灿开始申请“973”项目。他认为,“973”瞄准的是“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而将来量子信息、量子密码都是国家需要的,应该得到资助。
然而第一年、第二年把材料送到科学院,杳无音讯。当时专家组的部分专家认为,经典信息尚未研究清楚,还搞什么量子信息?
直到2001年,当时国际上量子信息已经比较火了,国内也逐渐意识到其重要地位。郭光灿在第四次申请之后终于拿到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
“其实一个国家在这个领域整体水平提高了,个人才能更高,没有这个背景,孤军奋战不会有大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郭光灿说,“我就是要把整个领域带起来。”
他把国内“想要做的、有可能做的”主要队伍都拢了起来。1个“973”项目,8个课题,十几个单位,50多位研究人员。
五年后项目结题时,成绩斐然。这个成绩,不仅是取得一批杰出的研究成果,更在国内建立了若干科研阵地,尤其是培养了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该“973”项目中的4名课题组长也被评为院士。
“这支队伍将在以后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郭光灿很满足,“如果当时就我一个队伍,别人都不发展,那也不会是现在这种局面。我现在很高兴看到我国在这个领域的蓬勃发展。”
沪ICP备10206494号-2 Copyleft by Alex He.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