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0-17 22:04:41
作者:
来源:
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则完全解决了这一系列难题,由于采用叠加技术,它节约了90%十分昂贵的原材料,加之不需要制造专用的模具,原本相当于材料成本1~2倍的加工费用现在只需要原来的10%
将3D打印技术用在飞机制造上
2003年,巩水利认识到俗称“3D打印”的增材制造技术能够解决传统加工制造手段无法解决的制造问题,势必能促进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于是,他开始组建队伍、创造条件、申请课题,团队从最初的一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余人,并已建立了一支国内专业最全、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锁红波是所里的年轻骨干,在项目最初就进入了3D打印的科研团队。他坦言,在研制初期并没想到3D打印技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而巩水利从一开始就没有将3D打印的研究目标仅仅定位于预研项目,要求锁红波一定要在项目结束时拿出应用成果来。
“刚开始关于加工样件的尺寸,我们和领导分歧很大,但他坚持认定能够研制出来较大尺寸的样件。3D打印能有今天成绩,都是领导大力推进的结果。”锁红波回想。
经过3年的研究,科研人员通过改进设备,攻克了成型过程中球化、变形等问题,终于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第一个零部样件。
零件做出来了,但怎么找到该项技术应用于航空领域的切入点成了项目组的困扰。按照巩水利的作风,他推动的每项新技术,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应用于新产品为目标,对每项新技术都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去推广。
在一次某项目工作会中,我国某飞机制造厂讲到当时飞机研制过程中加工某零件工艺上遇到的困难,巩水利就联想到重点实验室正在研究的增材制造技术的难题,他马上召集项目组,开展技术交流。而后,他带领项目组积极进行具体结构的可行性工艺验证,并自行研制了当时国际上最大规格的金属激光选区熔化快速成型设备。
部件尺寸较大,大尺寸的工艺突破困难很大,为了早日攻克难关,巩水利和他的项目团队,两年多来没有休息过节假日,每天24小时“连轴转”,就连大年除夕也坚守在科研现场。
在制造的零件结构发生变化或者实验失败时,研究团队通过头脑风暴制定出新的实验方法,在几百次的失败中,研制团队越战越勇,勇往直前,将研究成果迅速应用到了我国重点型号的研制中。“梅花香自苦寒来”是项目团队研制历程的真实写照。
沪ICP备10206494号-2 Copyleft by Alex He.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