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0-14 18:19:09
作者:
来源:
2005年9月14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右)在加沙会见到访的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双方就以色列撤离加沙后的巴以局势交换了意见。
参考消息网10月14日报道 德国《明镜》周刊网站10月12日刊登题为《带有抵触情绪的世界强国》的一文,作者为该刊驻华记者伯恩哈德·灿德。
文章提到,几天前就有官方消息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这对海湾地区的酋长们以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政权来说是好事,对于在中国销售了大量产品的德国汽车制造商来说也是好事。但对中国人自己来说这不太好,他们的城市在眼下的秋季就被雾霾笼罩--这其实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仍在运转的一个令人不愉快的证明。
但最大石油进口国角色的转换首先让风行近60年的一项基本原则逐渐失效:西方需要中东的石油,因此西方超级大国确保了石油安全流淌。维护中东稳定是昂贵的,美国航母在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非洲之角之间巡逻耗费了大量资金--更不用提美国在该地区的战争。
美国还能在多长时间里承担这些费用?中国自己什么时候也开始对中东的稳定进行资金和政治投资?毕竟该地区是中国未来的能源供应者和运输走廊。
文章认为,迄今为止,北京遵循一个非常聪明且便宜的外交政策原则。改革家邓小平用“韬光养晦”这个词概括了该原则。这种保持克制的学说让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省去了很多烦恼并节约了大量资金。但那时中国不是现在这样的大财主,也不是现在它想成为的那样的世界强国。
沪ICP备10206494号-2 Copyleft by Alex He.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