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9-26 18:46:12
作者:
来源:
导读:入藏进疆、翻山越岭,他们是勇于担纲的“飞行科考队”;待命抢险、闻令而动,他们是临危受命的“空中救援团”。海军某飞行团“奖状”中队,俯瞰神州27载,航迹遍布全国28个省、区、市,先后完成抢险救灾使命160余架次,为百余项国家科研项目的完成立下殊勋,为灾区救援的地质勘测传回数千GB的资料。这就是海军某飞行团“奖状”中队。他们背后有着哪些曲折经历,光环之下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带您一同探秘,听飞行员们讲述他们一起“飞”过的日子。
印象:小“奖状”承载大能量
近了,近了,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归来的“奖状”号飞机如海鸥般轻盈灵活,给人以微风拂面的清新。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空间是有点小,但慢慢也就习惯了,有啥特殊情况就撑着,我们蓄水量肯定比你们要大。”刚下飞机的副大队长李俊杰一边介绍飞机性能,一边在旁打趣,谈笑间自然流露出一种笑对人生的乐观与自信,而这一切也是所有机组成员的真实写照。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45周岁,抛却平时的训练,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要在外执行飞行任务,与家人时常聚少离多,遇上抗震救灾等特殊情况,有时一天要累计飞行10余个小时。但谈到这些,采访现场感受不到一丝压抑,“我们都时刻准备着,飞机是小了点,但只要一声令下,我们就能直冲云霄。”机长张凯的回答掷地有声。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使命160余架次。”
计已经完成,进入生产制造阶段。预计2014年实现整机组装、2015年底首飞。”
当今世界,仅有美国、欧洲四国和俄罗斯有制造大飞机的能力,而占领国际市场的只有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C919的出现,势必会冲击“两强争霸”的局面,推动“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因此,C919在研发过程中也受到国际市场瞩目。
张彦仲透露,截至目前C919已获国内外订单380架。除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海南航空等国内四大航空公司外,还收获了来自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
就是这样一个飞行团队,从成立之初便担负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飞行任务:飞越珠穆朗玛峰、闯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赴东北林区探测资源……
27年来,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密切合作,在涵盖农林矿产油气、城市交通建设、环境灾害监测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航迹:那些年我们一起飞翔
沪ICP备10206494号-2 Copyleft by Alex He.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