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牛棚艺术村的时候,我们走过土瓜湾的“十三街”的旧楼群,这些以“龙、凤、鹿、麟、鹰、鹏、雁、蝉、燕、马、鹤”等中国传统吉祥物命名的十三条街道,楼龄都超过五十年了,年久失修也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如何保护这些历史的痕迹,也是香港面临的难题。与之相邻的牛棚艺术村,大有同命相连的感觉,希望牛棚艺术村和这著名的十三街一样,能够成为香港艺术家们最后的栖息之地……。
这里没有艺术村的招牌,不过它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明显不同于周边其他香港的建筑物,就是红砖瓦房。牛棚艺术村有一个中庭,外加有5座红砖平房,各长50米,占地1.7公顷。牛棚艺术村以往由港府产业署管理,一直不对外开放,只限招待已获邀请的团体或行内人士参观,并且只准许在公共空间拍照。直到2011年4月改由香港发展局接管,才正式对外开放供公众参观。
牛棚艺术村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这类展览没有任何商业性质,是纯粹的艺术,每次去都会有不同的看点。
很多的展览为我们展示了香港过去的许多手工艺术,牛棚艺术村为了那些濒临失传的艺术在做最后的努力,这些艺术家们在脱离商业化的运作,使得这里成为他们最后的阵地。虽然说这里有廉价的房租提供他们为纯粹的艺术创作保留了一席之地。然而,短期的签约依然留下一丝忧虑,牛棚艺术村的租约中有着这样的表述,“在不影响日后土地发展的情况下,租约可以续签”,商业化的进程随时还会扼杀这块艺术之地。
木工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三行”(木匠、泥瓦匠和油漆工)的一项,这个用木工手作的雕塑,显示了人们逐渐地由富裕滑落到贫穷。与前面带有政治色彩的木工不同,这些木工作品更具有艺术的气息,乐器键盘、编织等板凳,让我们知道除了实用之外,这些东西还可以是艺术品。
过去,人们为了消除瘟疫,消灾解难,民间用稻草(现在为珍珠草)扎成龙,然后点燃香火,游村串乡去祈福,这就是舞火龙。早在十九世纪末,香港大坑已有舞火龙的习俗,现在舞火龙已经在2011年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可惜能够扎草龙的艺人越来越少。
纸扎看起来很容易,不过要做成这么艺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用报纸制作的腰鼓,另一端却是一个时钟,显示着时间流逝与艺术的消退。
一个蒙面的大侠端坐在沙发上,在做思考状,原来这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是学生们手工做出来的。这个展览是民间学堂工作坊联合中学生和大专生制作的,为了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工艺不至于失传。
在N21展室正好遇上“打不死的六艺展”最后的三天展出。在过渡商业化的香港,许多手工艺术渐渐失去了它的商业价值,随着艺人的老去而慢慢失传,这个展览就是为了传承这些可能会失传的手工艺术而举办的。打白铁也是最常见的一门手工艺,在没有机器设备的年代,过去我们很多的生活用具都是民间师傅一手打造出来,但是随着生产线的开通,这些手工艺用品越来越显得没有商业价值,几乎都看不到了,即使在内地的小县城,也很难看到打白铁的师傅了。
透过铁丝网,可以隐约看见一个牛棚,可能是这里唯一没有作为工作室的地方,可以看到当年检疫站牛棚真正的模样,之所以保留这个地方,也许是为了给人们展现当年的场景吧。
著名的媒体人梁文道和胡恩威先后是牛棚书院《E+E》杂志的主编。E的意思是“教育education”,“娱乐entertainment”、“赋权Enpowerment”、“丰富enrichment”和“启蒙Enlightenment”。他们在这里写文章,做实验话剧,成为牛棚艺术村里的先锋知识分子。
在牛棚艺术村的中庭广场,两边各有一面红砖的围墙,墙下该有水泥的饮水槽,这里一看就知道曾经是待宰牛只的饮水槽。当年这里临近海边,港英当局为了屠宰的卫生,将这里作为牲畜检疫站兼屠宰场,迁移之后,这里一度被荒废30年。地下的铁环是当年系牛的,牛棚改建之后,这些东西都被保留着,现在还在那里,虽然已经是锈迹斑斑,不过在几片飘落的黄叶衬托之下,更显出一种年代感。站在这里,彷佛能闻到当年那股牛圈的气味,无法想象,今天却成为香港艺术的殿堂。
牛棚艺术村虽然只有一个弹丸之地,不过地处香港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它的维护依然需要一定的经费,管理部门以很低的租金租给艺术家们,日常维护管理经费由特区政府艺术发展局资助,港府还配备专人负责清洁和保安。进驻的艺术家们每年向该局详细上报年度工作,政府拨款会考量这些报告。正因为有政府的管理与拨款,牛棚艺术村才没有引入商业机制,这对于香港艺术家的成长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空间。因此,牛棚艺术村目前是一个非赢利性的纯粹艺术原创基地,在这里,你感觉不到一点商业的气息,而只有艺术的氛围,这一点让许多内地的游客感慨不已。
抬头看看这些红砖房的墙外,随处可见的一些布置,都是废弃的物品,看似不经意的摆放,如果你能看看片刻,便已经感觉到了它的艺术气息。
一个废弃的冰箱,上面满是各类的废弃物,看起来都是艺术品,不过最神奇的还不是冰箱大门,宝贝在里面,冰箱里面全是冰冻的蜡铸作品,以及其他作品,都是小孩子创作的呢,最小的孩子是四岁创作的,据说这个冰箱是保存儿童作品的“百宝箱”,
王振荣,大家都喜欢叫他荣哥,他14岁出来做铸造行业,当年还是一名工人,自己做老板之后,专业生产船的螺旋桨。后来有许多艺术家找他按照设计,制作金属艺术品,他接触到雕塑,艺术兴趣非常浓厚,放弃了自己的生意,结束了铸造厂,便开始了铸铜雕塑的艺术人生,直到2000年他进驻艺术村。荣哥今年60多岁了,至今还在这里忙碌着,他担任内地一些工艺厂的艺术指导,也是香港一些学校的艺术指导,在他的店,经常指导一些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在他的一号工作室,到处都是艺术品,各种材质,各种类型,在这里,你完全可以消磨一整天的时间。
刚进大门,看到一处像是柜台的地方,上面也是琳琅满目,各种物品看似随意,但是细看又是一件件作品。一个写着“内有恶人”的招牌,确实让人想到只有艺术家们才会有这样的张扬。
这里是著名的“前进进牛棚剧场”,它是在2002年进驻牛棚艺术村的,是一个自主民营的小剧场。这座小剧场可以容纳60-80人,这里曾经举办过戏剧表演、音乐会、时装表演、录像播放、研讨会、工作坊,以及演员排练等活动,据说这里的戏剧表演都是非常前卫和具有探索性的。这个剧场经常是在周末晚上八点才有演出,偶尔也会在周日的下午三点演出,可惜我们没能遇到演出的时间。前进进剧场平时都是在排练,禁止其他人员进入。我们无缘进入剧场内部,只能在门前的广告栏欣赏他们在2013年表演的戏剧海报,据说该剧场“新文本运动”作品之一的戏剧《谁杀死了大象》曾经还到北京演出过。
牛棚艺术村的建筑为红色红砖平房具20世纪初西方市场的布局,而最大特色是采用红砖建成。根据租约,有关单位是作非住宅用途,但并非只限艺术文化创作用途。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举办展览,还有各种表演和文艺演出。
以前,在香港北角油街,有一批艺术家聚集在那里,后来油街因为重建被港府收回,北角油街艺术村在兴旺了两年时间后就随之消逝。这座1908年建成的马头角牛房,90多年来一直被用作香港牛畜检疫站兼屠房。1999年8月,屠房迁至上水之后,经过香港艺术团体争取,香港政府耗资2600万港币,对这个几乎荒废的地方经过重修,分拆成几个单位,租给本地艺术创作家做工作室,艺术家们将这个落脚点取名“牛棚艺术村”(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