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9-19 00:02:49
作者:
来源:
落脚的客栈在南华桥不远,沱江边上,但许多房间并不临江,临江的房间价格相对高很多,而且只有一两间,环境很好,还有藤椅木桌花草布置得精致的小阳台,只可惜我们住不起。客栈老板是个四十岁上下的妇人,皮肤有点黑,有点暴牙,讲话粗声大气,但也不粗鲁,也并不失礼貌。她一边熟练地开收据一边用不完全标准的普通话跟我们讲这里的客栈统一不配备生活用品的(如毛巾牙膏牙刷洗衣粉沐浴露之类),问我们是否在她那里购买,同行的伙伴不是很理解这种待遇,其实早在行程之前我已经听说过,只是收拾行李时兴奋得忘了,自然也就忘了跟大伙讲,好在零零碎碎这些物品也不贵,还可以相互通用,这样想,可把我心里的愧疚减轻了一小点。 把一路沾染的尘土冲洗干净,小憩片刻后便开始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游玩。午后的阳光依旧热辣,沿江一路前行,惊叹每处景观的独特。偶有卖花冠的老人提着竹编篮子凑近前询问,搭上了话,又拗不过的,便一人买了一顶花冠才散开,也不贵,5块钱可以买两顶,花色新鲜又好看,搭配裙子恰到好处。也有卖草编小蚱蜢的孩童很粘人地央求着买去一只,但是实在不晓得有何作用及纪念意义便没有搭理,虽然看着他们辛苦的样子也时有怜惜之心,不过,只能祝好了。总是在文人画师笔下看到凤凰城里青石街道蜿蜒向前的踪迹,然而这样的画面我们已经追寻不到,如今的街道,红岩板整洁风雅,或许经年月的洗礼,青石已换做红石,又或许曾经的青石街道不过是绿水青山润色的功劳。 北门城楼的跳岩是许多湘西宣传册和书籍的选景处,所谓跳岩,其实就是一道桥梁,只是这道桥梁只有石墩,石墩上没有铺桥板,要过江的话就得一个墩一个墩地跨过去。一直以为我们穿江而过走的那道是最古老的跳岩,后来才知道,老跳岩现在已经铺上木板了,我们走的是离老跳岩不远的新跳岩,由一排高的和一排低的石墩组成。傍晚时分,这里过往的游人便多了起来,想要独霸石墩30秒拍个照都要慢慢候场。过了江在北城楼前租了民族服装,5块钱,穿上了自己拿相机拍,阿姨很热情,还教我们摆各种pose,因为太阳太大没跑到跳岩上取景,当时没意识到会后悔,现在后悔了,但没得补救了。
卧龙寨民族风情表演+卧龙峡谷 开往卧龙寨的中巴坐满了年纪相仿的游客,导游是个美丽的湘西女子,虽然不温婉不柔情,也不似文人笔下的那些女子般令人看着心生爱怜,但显得亲切,笑起来很张扬,像认识许久的邻家女孩。也许缘于职业关系,她的声音有些沙哑,说起话来显得成熟。一路上,她教我们唱了山歌《桃花朵朵开》,不过不是阿牛那首;教了我们说简单的苗语,比如帅哥美女你好谢谢吃饭等;还给我们讲了一些苗族的禁忌,诸如不能摸小孩子的头和不能踩门槛之类。 路途很遥远,沿途的风景很壮观,司机把车开得很快,走悬崖边的路也时速不减,吓坏爱坐窗边看风景的我。走了长长一段路后,转入坑洼不平的石子路,那个晃,比小时候睡摇篮时伙伴恶作剧的摇晃还要惊心动魄,但司机很淡定,车速照样溜溜的,还不时要跟导游讲几句话。不知过了几山几水,终于到达的时候总算舒了一口气。听说卧龙寨属于深苗区,意思是那里的人还没有汉化,还穿着苗服,讲苗语,过古老的生活。但是实际上,我们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那里的人会讲很多汉语,而且有许多的人也已经不再穿厚重的苗服了,特别是年轻人和小孩。 苗寨相当的一般,下车后也没有过多的逗留,我们直接奔向卧龙峡,其实不能说“奔”,因为我们走的都是接近垂直的天梯,危险指数5星,更何况这团队里除了导游没哪个女孩子不穿高跟鞋的了。刚开始往下走的时候我还很得意地想:怕啥,姐农村出来的!结果爬了N多条天梯后,我腿脚发软了,得意不起来了,火辣的太阳还老烤着我那没防晒的皮肤,要命得很。等到好不容易下到了几百米的峡谷底时,还要走一段路才到空旷的地方。许多人都去漂流了,我们几个坐在草棚里乘凉,不想漂流不想划竹筏也不想骑马,我还买起了泡面有滋有味地吃起来,落在这种境地,真心感觉有泡面吃还有信号上网真好! 等到大伙都玩回来了,我们就又原路返回了。再爬天梯我坚持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爬到山顶时,大伙全身的汗呐,哗啦啦的,那甩汗的场面也不失为一道风景线啊。回到苗寨里,比我们捷足先登的已经开始享受午餐了,午餐看似很丰富,不过我没胃口,把饭泡在海带汤里当粥吃,也没注意桌上多少碗碟里面有些什么菜。吃饱便光顾着给大伙打扇,这天,真热得恐怖呐!民族风情表演安排在午饭后,有跳绳、唱山歌、跳竹竿舞等等,跳绳和竹竿舞很有意思,大伙看得很开心,互动得也很开心。
沪ICP备10206494号-2 Copyleft by Alex He. Some Rights Reserved.